快捷搜索:  

满怀新愿景 宽待新春天——天津受灾地区回访记

"满怀新愿景 宽待新春天——天津受灾地区回访记,这篇新闻报道详尽,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

来源:2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吴黎明 邵香云 白佳丽

售卖的春联上写满了对新春的期盼,飘香的炒货与烤红薯唤起了童年的记忆,活鱼在小贩的叫卖声中跃出了水面,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摊前排着长队……挤得水泄不通的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大集上,浓浓的“年味”弥漫开来。赶大集、买年货,是台头镇老百姓年根儿最热闹的事。

站在离集市不远处的革命桥上远望,河道冰封,两岸高高筑起的堤坝依然记录着去年夏天的那场“洪水大考”。去年7月底,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地处东淀蓄滞洪区的静海区台头镇,成为此次抗洪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市唯一一个整建制转移的镇。20多天,党员干部官兵坚守抗洪一线,小镇经受住了泄洪考验。

商业开始红火,村里的百姓囤好了年货开心过年。龙年春节到来,记者再次回访曾经的受灾地区,欣喜地看到,经历洪灾之后的百姓,正满怀新的愿景,迎接崭新春天。

“龙年想赚更多的钱”

李玉琳的金轩饭店,开在台头镇建设村最繁华的主街上,是附近最大的饭店之一。年关将至,她与丈夫每天清晨六七点就开始了忙碌。

“今年(This Year)过年,与往年过节的心情可不一样。”李玉琳说,“这是洪水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家就盼个团团圆圆、热热闹闹。”

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李玉琳店里十多个包厢早已订满。为了让顾客吃上可口的年夜饭,她和丈夫需要提前备齐春节期间所需的全部菜品,梅菜扣肉、四喜丸子、炖肘子,都已经开始烹制,“我们(We)今年(This Year)还特意告诉顾客,还想吃什么菜单上没有的菜,只要报得出菜名,我们(We)就给做,为的就是让大家开开心心庆祝春节!”李玉琳笑着说。

回想起去年突如其来的洪水,李玉琳仍历历在目。

去年7月底,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东淀蓄滞洪区启用,静海区台头镇、独流镇、王口镇等地26个村庄3万余名群众(Masses)被临时转移。李玉琳所在的建设村岌岌可危,她同家人随着大部队转移到了临时安置点。

“离开前,我拿电话拍下了一段饭店的视频。当时心里想着,不知道饭店能不能保住。”李玉琳说。一走就是二十多天,她焦急地每日从村里传回的视频,以及新闻(News)里了解建设村的情况。

去年8月20日,随着海河流域内洪水陆续安危下泄入海,村庄的交通、电力、供水、排水、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逐步恢复,转移安置群众(Masses)陆续返回家中。李玉琳急迫地推开饭店的门——一切如初!

“本来听说,洪水团团把我们(We)村和相邻的3个村子围住,差点就淹了进来。但行政部门决定一定要保住村庄,下了大力气加固围埝和堤坝,堵住了渗水和管涌,硬是守住了我们(We)的家。”再说起时,李玉琳眼圈泛红。

因为差点失去,所以更加珍惜。“过了这个年,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李玉琳说,她的新年愿望就是生意红红火火,儿子能娶个好媳妇!

距离台头镇不远的静海区王口镇,是有名的“炒货之乡”。这里聚集了300多家炒货企业,年销售额近百亿元。去年的洪水,也让王口镇的炒货企业一度停工。

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一位老人在购买麻酱(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刘四辈和妻子在王口镇经营天津市永盛顺达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十余年。小年那天,他发完最后一批“青豌豆”的货,便关上了厂房大门,开始清点一年来的收入。

“好在洪水没有耽误太多生产时间,去年的销售额有1000多万元。”刘四辈说,洪水来临时,他在行政部门的帮助下将仓库中的全部原料进行(Carry Out)转移,最终洪水并没有进村,赶在生产旺季前就复了工。

正与记者交谈时,刘四辈的电话响起,是朋友(Friend)询问他是否还有炒货,想过年送家人。“没有啦,年前都卖完啦,过完年继续生产!”刘四辈语气愉悦,“龙年想赚更多的钱!”挂了电话,刘四辈笑着对记者说。

“盼着日子越过越好”

冰封的子牙河,在静海区台头镇大六分村拐了个弯。河道十几米外,就是老村支书朱广新的家。

推开院门,一幅巨大的福字映入眼帘,干净的客厅里摆放着供孩子玩耍的“篮球框”。今天(Today),是4岁的重孙女来看望朱广新的日子,一早他和妻子就忙活起来。

“今年(This Year)我们(We)都说好了,四辈人一起齐齐整整过个年。”朱广新说着打开冰箱,里面的牛肉、羊肉、鱼塞得满满当当,“这些天,一有集我们(We)就去赶,为的是孩子们来想吃啥有啥。”

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村民在查看冰箱里的冻品(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75岁的朱广新,仍记得一个甲子前,静海也遭过一场特大洪水。“两场特大洪水我都赶上了,但这一次与那一次却完全不同。”

“60多年前的那场洪水,整个村子都泡在了水里,当时我家住的毛坯房全倒了。”朱广新记得,那年的冬天十分难熬,老乡们捡地里的高粱烧了取暖,房子也迟迟难以重盖。那个春节的记忆,是艰辛而模糊的。

2月6日,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一位居民在选购糖果。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这次的洪水虽然大,我们(We)也像60多年前转移走了,但是回来后屋子却‘完好无损’。去年洪水来的时候没有想到,今年(This Year)的春节还能在自己家过。”朱广新说。

才刚腊月二十六,朱广新就已经为孙子、曾孙们买好了红包,塞进了新钱。“你捏捏,每个红包都是500元!”朱广新笑得开怀,“现在儿女们都有工作,孙子、曾孙们都听话乖巧,我呀,就盼着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2月6日,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几位女生在街上前行。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浓浓的年味,弥漫在天津去年洪水中的受灾地区。在台头镇民生村,孙金芳烫了个时兴的发型,正在家擦着窗户。“洪水过后,我和丈夫没了工作。在区里集中办的招聘会上,我们(We)一起找到了工作,现在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月有1万多元。”孙金芳说。

在位于天津市郊的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去年有一万多亩田地被洪水淹没。如今,小村早已恢复“元气”,随处可见喜气洋洋的“祖国红”,街道两边的树干上缀满了红彤彤的小灯笼,有的农户家里沿街的窗户上已提前贴上了火红的吊钱和窗花。

2月6日,当地居民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赶集。

台头镇党委书记蒋峣介绍,截至目前(Currently),台头镇联合静海区人社局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中,121家津冀两地优质企业向受灾群众(Masses)提供了2166个岗位。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We)就想让老乡们踏踏实实过好年!”蒋峣说。

“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

虽已立春,华北平原的风依旧带着寒意。踏进大六分村普泽家庭农场温暖的果蔬大棚,记者的眼镜片上瞬间蒙上一层雾气。

“瞧,这些西红柿都是灾后补种的,一个多月后就能上市了。”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强说。

李强是大六分村的种植大户,自建了220多亩果蔬大棚。经营家庭农场多年,销售、采摘生意红火,种植的台头西瓜、西红柿等农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种植户在查看西红柿的长势(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去年洪水来袭,位于子牙河畔的农场地里开始渗水,即将收获的辣椒、黄瓜一棚棚地被淹死。李强掏出电话,相册里仍保留着一张张当时的照片:一大摊水积在大棚入口、一串串辣椒“耷拉着头”、淤泥没过了双脚……

“辣椒最怕水了,哪怕没死,蔫了也不能卖了,损失了不少。”李强的语气里满是心疼。

用10天的时间抽干地里的积水,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平整、晾干土地,修复受损的大棚。去年10月,李强终于播种下了灾后第一批蔬果,期盼着能够尽快挽回损失。

眼下,三个大棚里的西红柿和萝卜已经成熟,不久就可以迎来丰收。早熟的60箱西红柿和20多袋萝卜,被李强运到了2024天津市民年货节现场,一天时间就销售一空。

“经历了去年的大灾,今年(This Year)的收成有了指望。”李强在热气腾腾的暖棚中不停地忙碌着,汗水一滴滴浇灌在脚下的泥土里。

除了坚韧“自救”,李强也感受到了来自当地行政部门的暖意。洪水退去后,行政部门帮他修好了进农场的道路,组织村民排水、复耕。瓜果蔬菜尚未成熟之时,镇里就帮他对接好了销售渠道,只等着成熟之后尽快售卖。

“行政部门的帮助让我看到了希望(Hope),新的一年,期盼是一个丰收年!”李强说。

作为天津市重要的“菜篮子”保障基地之一,静海区有序做好复耕复产,按照“退一亩进一亩”原则,鼓励农户抢抓农时恢复生产。目前(Currently),台头镇已完成冬小麦补种1.3万亩、设施农业蔬菜补种2550余亩。

走出普泽家庭农场,人来人往的集市刚刚散去,拎着大包小包的老乡正准备回家,街道上饭店里坐满了客人……新春的序曲在这里交织,百姓的新年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满怀新愿景 迎接新春天——天津受灾地区回访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赞(974) 踩(42) 阅读数(8329)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