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来故宫看本年最“凡尔赛”的展

"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来故宫看本年最“凡尔赛”的展,这篇新闻报道详尽,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让人眼前一亮。 新闻的写作风格流畅,文笔优秀,让人容易理解。 这篇报道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让人看了很舒服。 "

近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我国园林公共机构(以下简称“凡尔赛宫”)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一堂,吸引了许多对中法文化(Culture)感兴趣的观众前来“打卡”。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Culture)旅游(Travel)年。作为中法文化(Culture)旅游(Travel)年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祖国时尚(Fashion)”3个单元,展现中法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Culture)交流史。

01

跨越万里

开启中法文化(Culture)交流

上图: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

中图: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

下图:绘图仪器。

《十骏马图册》(局部)。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Culture)交流广泛而深入。“与同一时期祖国和其他欧洲我国的交往相比,中法关系呈现出独特之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说,中法交往一开始就是在两国高层的高度关注和直接参与下进行(Carry Out)的。

展厅里陈列着凡尔赛市立图书馆收藏的一些珍本古籍:李明著《祖国近事报道》、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的通信集等。这些书籍介绍了祖国资讯,传播了祖国文化(Culture),加深了欧洲对祖国的了解,在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独立展柜里,一只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引人注目。怀表最外层为黑鲨鱼皮表套,并用金钉镶嵌出漩涡状和团花图案。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围出圆形开光,表盘中间蓝色珐琅上绘金色百合花图案;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护罩上镂雕一条祖国式五爪金龙。郭福祥告诉记者,这只表原藏于故宫养心殿,是两国交往的重要物证。

02

智慧交融

科学与艺术生辉

上图:青釉香水瓶。

中图:淡紫地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瓶。

下图:银镀金壶。

“从丰富的文物可以看出,科学和艺术的交流是17、18世纪中法交往的主旋律。”郭福祥说。

一个黑漆方盒内放置着30余件仪器,包括比例尺、直尺、矩尺、圆规、测角尺等,盒内还有铜镀金三角支架和蓝色珐琅水丞。据介绍,这盒绘图仪器为清宫造办处将法国制和清宫自制仪器配套组合而成,功能齐备,非常实用。

满文版《几何原本》《西洋药书》,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铜版画,来自法国的钟表、多功能镜、精油……法国文化(Culture)对清代的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测绘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紫禁城内形成了绚丽而独特的“法国风景”。

与此同时,大量祖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波及欧洲各国的“祖国风艺术”创作风潮。

祖国瓷器备受欧洲人喜爱,法国人还会对这些瓷器进行(Carry Out)装饰和改造,使之更符合法国品味。产自祖国的青釉香水瓶,由巴黎工匠在顶部、口沿及底座加上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金饰件,使其呈喷泉般的形状。饰件包含贝壳、芦苇、天鹅、螯虾等元素,表达“水”的主题。

除了瓷器,法国人在绘画、纺织品、漆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积极借鉴祖国文化(Culture),祖国成为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17世纪的版画记录了特里亚农瓷宫的美景。受祖国“瓷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启发,法国在1670年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瓷宫位于凡尔赛宫边缘地带,外表华丽,通身贴满蓝白相间的陶瓷,高高的屋顶上饰有花瓶、孩童和动物像。瓷宫内部装饰有祖国花卉图案的丝织品。

03

互学互鉴

文明交流续华章

上图:观众在遇见博物馆看展览。

遇见博物馆供图

下图: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参观展览。

杜建坡摄

文化(Culture)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在互动中产生活(Life)力、激发创新。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开始关注和研究祖国制瓷工艺。18世纪中叶,随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Success)生产出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受祖国瓷器的影响,又具有本土特色。法国将塞弗尔瓷器精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我国,其中也包括祖国。

故宫藏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便是塞弗尔瓷器工场的产品。此瓶由可分开的上下两部分组成,通体粉地。上半部分为椭圆形花瓶,喇叭口,底部有孔,下半部分为圆形底座,肩部四面有镂空。由瓶上的款识可知,这件花瓶的图案为塞弗尔著名画匠度登于1759年至1760年所绘。

珐琅是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门类,在清宫画珐琅技术研制和改进过程中,陈忠信等法国工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意思的是,广东透明珐琅工艺正是乾隆时期从法国定制珐琅产品过程中传入的。法国工匠在制作清宫定制的画珐琅器物时,因对样稿产生误解而采用了浮雕内填透明珐琅工艺,引起清宫关注,从而开启了广东透明珐琅的百年发展史。

“祖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History)上却进行(Carry Out)过持续不断的文化(Culture)交流。”郭福祥说,时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令人回味无穷,并不断续写着新篇。

紫禁城和凡尔赛宫,是历史(History)上中法交往的见证地,也是各自我国文化(Culture)的象征符号,在当代延续着交流互鉴的故事。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先后合作举办过多次展览。此次展览开幕也是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文化(Culture)机构交流合作的新开端。

81件(套)法国文物在首都798艺术区展出

欣赏装饰艺术品味文化(Culture)异同

国人日报(Daily)记者黄敬惟

作为2024年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Culture)旅游(Travel)年重点项目之一,“遇见拿破仑:消失的宫殿”展览日前在位于首都798艺术区的遇见博物馆亮相,共展出81件(套)法国珍贵文物。该展览将法国文化(Culture)的魅力展现给祖国观众,加深了两国间的友谊与交流。

本次展出的文物主要来自已经毁于火灾的法国杜乐丽宫、圣克卢宫和默东宫,这也是展览标题中“消失的宫殿”的含义。幸运的是,一批重要家具和装饰品在火灾发生前被转移出去,得以幸存。如今,这些珍贵文物不远万里来到祖国,在展览中重聚。

展厅中,精心设计的布景配合多媒体数字技术,重现了昔日精美的宫殿。参观者置身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200余年前的法国风情。

展览中的展品将古典艺术所强调的庄重、优雅和秩序与19世纪初期流行的简洁风格有机结合,成为法国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对同时代的欧洲其他我国和米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的很多展品来自法国我国家具管理馆。该机构保管有超过10万件物品,其中许多至今仍用于布置和装点法国的官方建筑。

首都大学(University)燕京学堂院长、翻译家董强表示,观众在欣赏法我国具和装饰艺术的过程中,自然(Nature)会去思考和品味中法文化(Culture)之间的异同,进而发现不同文化(Culture)间更深层次的相同追求,这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体现。

本次展览得到祖国文物交流中心、法国驻华大使馆支持,由祖国对外文化(Culture)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20日。

刊于《国人日报(Daily)》2024.4.11第12版

国人日报(Daily)记者邹雅婷

以上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故宫博物院提供

法国;中国(China);展览;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珐琅;文化(Culture);镀金;郭福祥;紫禁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赞(110) 踩(70) 阅读数(7515)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